中国古建筑记录片五:夕阳凝紫

发布时间:2017-01-30 浏览次数:1588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城市都曾经成为过中国的首都,而北京是最后一座古代都城,历经元、明、清三代。  至元八年,即公元1272年,忽必烈称帝,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大元。一年后,在刘秉忠规划下,元帝国建都于金国中原的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元代规划元大都时,没有效法宋代汴京模式,而是选择了更为古老的王都模式,即以儒家尊崇的周礼王城图为蓝本,也就是城市应呈方形,每边九里,四边城墙上各设有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与九条横街,街道宽为车轨的九倍。这座最接近周礼之制的一座城邦,奠定了近代北京城的雏形。元大都时期的建筑,遗留的并不多,其建筑的简单粗犷和白色琉璃瓦为一大特色,而由于元朝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建筑发展也基本处于凋敝状态,其短暂的辉煌与华美,大多只留在了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中了。  

公元1368年,明王朝占领了元代的北京城,朱元璋建国称帝,并在南京修建了他的宫殿。公元1422年,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和君臣间的明争暗斗,踌躇满志的永乐大帝朱棣,将开国皇帝的陵墓留在了南京,把明王朝的统治中心迁往北京。永乐时期,营建紫禁城和营建都城的工程是相结合进行的。主要的工程有,把皇城从元大都的位置往南移一里,将元大都的南城墙往南迁二里,即从长安街一线移到今天的前门一线,同时完成了北京城大城墙的修建。  紫禁城,按照前朝后寝的制度,分为外朝和内廷。外朝占据了紫禁城的大半面积,是皇帝和大臣们举行大典、朝贺、筵席和行使权力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皇权威严和紫禁城建筑艺术的部分了。外朝以中轴线上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内廷是皇帝处理日常朝政和后妃皇子们的居住游玩之所,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轴,东西六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中国封建王朝都城的建设,必须严格恪守天子之礼制,即“王者必居于天下之中,礼也”。在紫禁城的建造布局上,充分体现了帝王居天地之中,而一统天下的理念。  

距北京市市中心3公里的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与紫禁城同时完成。天坛占地面积达4148亩,相当于紫禁城面积的四倍,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在单一建筑上,天坛建筑群都反映了天地之间的关系。祈年殿是天坛中体量最大的建筑,也是北京城形制最为独特的建筑。祈年殿在明代初建成,刚建成时天坛的三重屋檐分别是青色、黄色、绿色的琉璃瓦,以象征天、地、万物。清乾隆十六年,被改为三檐一律覆青色琉璃瓦,较明代更为庄重大气。天坛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象征手法的杰出代表,其主要的设计思想是要在艺术上展现的崇高神圣,以及天子与天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样的设计思想,无不贯穿于整组建筑的宏伟布局和各个微观之处,体现了古代建筑师卓越的空间组织才能和高超的设计手法。虽然天朝大国的梦最终被入侵的大炮攻破,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水平在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达到了中国古建筑的另一高峰,是中国建筑美学研究的珍宝,值得我们保护和重视。 


视频链接地址:http://v.ifeng.com/documentary/bvideo/201211/7f7f6b1d-1870-458d-a884-b76150713757.shtml

上一页:没有了

下一页:没有了 编辑:铅笔汇